一、 项目名称: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
二、 立项时间: 2012年
三、 项目等级: 省级
四、建设目标任务
本团队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为目标,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先进的学术理念,以省级教学团队建设为契机,加快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基地建设步伐,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教学、科研项目建设为载体和手段,吸引、造就高水平的教学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引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突出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学骨干,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逐步建成一支能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教学、科研能力强,梯队合理的 “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
五、开展建设内容
1. 团队结构建设
采用聘请、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办法,使团队成员具有博士学历者超过60%;职称结构力争晋升职称教授1~2名、副教授2~3名,硕士生导师2~3名,鼓励1~2名团队成员出国进修博士后访学者。注重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积极推进教学名师制度,优化团队的年龄结构,使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更趋合理,团队要保持动态平衡,在持续优化的过程中完成团队成员新老交替的平稳过渡和可持续发展。
2. 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改革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实训课学习成绩与面授课成绩分离,单独计入学生成绩。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安排上,大力加强机械、电子、计算机、外语方面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强调机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课程,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证考取和参加各类创新设计竞赛活动。
3. 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建设
组织新编特色教材3~5部,力争建成1~2门校级精品课,并争取省级精品课能有突破;完成2~3项校级教研项目,完成1~2项校级教研项目。未来三年内与行业中的大型企业共建6个实习基地。
4. 科研能力及科研转化教学
三年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以此为依托,加强省厅级科研项目的转化和拓展。每个团队成员平均发表科研学术论文3篇以上,平均每个团队成员发表教改论文1篇以上。
五、人员组成
教学团队带头人郑竹林教授,团队成员中有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3名,校级学科带头人1名,校级学术带头人1名,新乡市文明教师1名,校优秀教师8名,双师型教师8名。
姓名 |
学位 |
技术职称 |
姓名 |
学位 |
技术职称 |
陈锡渠 |
硕士 |
教授 |
冯启高 |
博士 |
教授 |
郑竹林 |
硕士 |
教授 |
苏建修 |
博士 |
教授 |
杜家熙 |
硕士 |
教授 |
傅 宇 |
硕士 |
教授 |
孔晓红 |
博士 |
副教授 |
付素芳 |
博士 |
教授 |
刘贯军 |
博士 |
教授 |
马利杰 |
博士(后) |
副教授 |
李勇峰 |
博士 |
讲师 |
庞子瑞 |
博士(后) |
副教授 |
六、取得成果及进展情况
1. 团队结构
今年新引进博士两人、硕士两人。
2. 教学情况
1)在教务处的统一部署下,团队参与完成了机电技术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在培养方案修订中确立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中等职教师资”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调整了课程内容与结构,强调“理论教学实验化、实验教学课程化”,构建了“四平台、四结合、五环节”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从而保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均可得到锻炼。
2)团队成员完成的两项教研项目均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3.科研情况
一年中,团队成员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科技攻关项目2项、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1项、新乡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使用新型专利2项,公开发表论文7篇(期中4篇EI检索),主编教材1本。
4.学术交流:请河南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博士生导师刘玉芳教授、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新技术中心总监肖建军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处处长何茂刚教授(博士生导师)做学术报告。
(机电学院供稿,丛晓霞 撰稿,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