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我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获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该课程融入“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现代先进理念,借鉴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有益成果,贴近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授课教师教育教学需求,打造符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多学科专业发展方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师资职业生涯规划。注重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强化课程团队建设、新技术培训、专项课题研究和教学课件制作,努力打造一门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模块要求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更好地服务于中职教育发展。
该课程开展的主要建设内容包含:
1.优化课程模块,汲取资源精华。进一步改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完善教学方法体系,力争教学内容更加科学、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教学手段更加现代,更好地突出教师教育课程特色。满足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充分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参照在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框架和建设目标,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的目标内涵,尊重和吸纳学习者自身实践经验,引导教师加深专业理解、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聘请课程专家指导课程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发挥我校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培养基地的优势,加大教学改革研究力度,为课程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带动其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师教育课程整体教学水平。
2.注重反思实践,凝练教学团队。高度重视训练、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主讲教师亲自主持和设计实践教学,大力改革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激励师范生参与科研活动。本课程组成员均为中青年教师,并且鼓励和支持年轻教师进修和外出培训,参加相关资格证培训,创造条件为年轻教师攻读学位提供便利。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同时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提升教学团队整体影响力,为课程建设注入人力资源持续发展的活力。
3.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拓展网络教学资源。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实训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实现上线并对公众开放,同时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网络互动平台,在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方面做到大胆创新。丰富网络资源,扩大网络教学功能,最大化在网上传递和交流信息,使之成为课堂教学之外的有效补充,为学生课下学习、完成作业、探究学习提供资源,同时在拓展资源中复习巩固、学习新知识、增加案例库,缓解课堂教学学时不足、理论性较强的难题,最大限度提高学习效率。把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绩。1.结合教学过程中的新收获,根据教学章节设置实现了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100%更新,演示文稿、重点指导、参考资料目录90%更新;2.锻炼了一支专业教学队伍,依据实际进展,积极沟通,完成任务分解;3.2013年,团队成员何二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资源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教改课题获得校选特等奖,通过省教改项目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团队成员完成省就业创业研究课题14项,其中有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4.教学成果优异。2013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评价中,团队成员优秀率达30%以上;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013年11月举办了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有500人递交参赛作品,经过层层筛选,共有38人获得奖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寓教于乐。
本课程团队组建了一支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团队32人中,硕士学位22人;团队成员分别来自国内10多所高等院校,学缘结构合理,涵盖文、理、教育、经、管、哲学、艺术、农八大学科门类,专业面较广,适合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需要;年龄分布,25—30岁4人,31—40岁17人,40—50岁10人,多数是一线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专兼职教师(其中,负责教育技术2人、实习实训10人,中职学校9人),既保障课程建设的深度,又可以培养年轻教师。
(招生就业处供稿,
冯霞撰写,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