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名称:有机化学省级精品课程
二、项目等级:省级
三、立项时间:2003年09月
四、建设目标任务:
1.建立比较完善的有机化学教学课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实现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
2.进行教材建设、师资培养、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有机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五、开展建设内容:
1.利用Power point制作出系统的电子教案;利用Flash动画技术模拟有机反应历程;探索高效的授课方式、知识输出输入途径。
2.进行教材建设,主编、参编有机化学理论课和实验课教材。
3.在师资培养方面,职称、年龄结构更趋合理,课程组全体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参加教学技能竞赛等。
4.课程组积极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有机化学方面人才。
六、取得成果及进展情况:
1.课程组已经利用Power point制作出系统的电子教案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使之更加适合教学过程;利用Flash动画技术模拟有机反应历程,使反应机理更加清晰明了,如亲电加成、亲电取代、亲核取代、亲核加成反应历程等;2003-2005年开发了有机化学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的建成及使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在线答疑、在线测试、教学资源、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等板块,深受学生欢迎,目前该课程注册用户达420多人,总点击量已超过3万人次。网络课程的建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学习途径。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给学生以全新的学习方法,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2013年以有机化学课程为主要依托申报并获批省级农科基础化学教学团队。
2.在教材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好的成绩。自2003年以来,课程组成员参编的教材有:2007年,《有机化学》第二版,《有机化学实验》第二版,《有机化学习题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有机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有机化学实验》,中国农业出版社。这些教材大多为国家级或部级规划教材,新的教材和内容使有机化学的课程教学和改革有了良好的基础和支撑。
3.在教师培养方面,课程组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发表了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多次参加教学技能竞赛并获奖。具体情况如下:
(1)课程组成员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效果优秀,多名成员获得了国家级(冯喜兰)和省级优秀教师(邓月娥)、省级教学标兵(孟志芬、谷永庆)、校级十佳教师(邓月娥、田孟魁、冯喜兰、孟志芬)等荣誉称号。
(2)2003年以来在《大学化学》、《化工高等教育》等期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多篇。
(3)2010年孟志芬获省级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李永芳获省级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2013年谷永庆获省级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
(4)2006年《有机化学网络课程》获河南省教育厅信息技术成果二等奖;2011年张毅军的《有机化学教学课件》,获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4.课程组积极引进了多名高学历高层次的有机化学方面人才:2003年以来,有机化学课程组增加了6名博士、5名硕士,他们的加入和成长为有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增加了新的活力。
七、人员组成:
2013年有机化学课程组人员名单和情况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称
|
学科专业
|
学历
|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
邓月娥
|
女
|
1958.01
|
教授
|
化学
|
本科
|
主讲
|
田孟魁
|
男
|
1964.02
|
教授
|
化学
|
本科
|
主讲
|
冯喜兰
|
女
|
1964.11
|
教授
|
化学
|
本科
|
主讲
|
张甲敏
|
男
|
1966.08
|
教授
|
化学
|
硕士
|
主讲
|
孟志芬
|
女
|
1970.04
|
副教授
|
化学
|
硕士
|
主讲
|
李长恭
|
男
|
1965.05
|
副教授
|
化学
|
博士
|
主讲
|
姜小莹
|
女
|
1974.10
|
副教授
|
化学
|
硕士
|
主讲
|
刘萍
|
女
|
1976.04
|
副教授
|
化学
|
博士
|
主讲
|
谷永庆
|
男
|
1977.05
|
副教授
|
化学
|
硕士
|
主讲
|
李永芳
|
女
|
1976.09
|
讲师
|
化学
|
硕士
|
主讲
|
祝勇
|
男
|
1975.09
|
实验师
|
化学
|
硕士
|
主讲实验课
|
张毅军
|
男
|
1975.04
|
讲师
|
化学
|
博士
|
主讲
|
崔茂金
|
男
|
1980.10
|
讲师
|
化学
|
博士
|
主讲
|
薛峰
|
男
|
1970.09
|
讲师
|
化学
|
博士
|
主讲
|
王九霞
|
女
|
1985.02
|
讲师
|
化学
|
博士
|
主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