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历程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在河南科技学院建校以来就是一直被十分重视的骨干课程,由著名教授讲授。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我校周荣刚教授、金德锐教授及秦夏卿教授等与地方政府合作,为黄河滩蝗虫的综合治理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受到当地群众和地方政府的一致好评。并较早在我国豫北开始了教学实践活动。为太行山的综合开发治理和豫北地区的农作物的病虫草害的综合治理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另外,在棉铃虫的抗性及综合治理工作中做了许的工作。
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植保学人的共同努力,整个课程体系已趋于完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理论、实验和实习实体课堂协调发展,网络虚拟课堂为重要补充的格局,在河南省乃至全国已达到较高水平和较高质量。目前,《植物化学保护》为我校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植物保护专业的学位课,2003年该课程获批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2005年又获批河南省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二、师资队伍
目前直接承担《植物化学保护》教学的教师共有6人,其中博士学位3人,教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结构合理、梯队合理。其中陈锡岭和娄国强两位教授分别担任理论课主讲,具体由邓天富、吴艳兵辅导,高扬帆、邓天福、王建华、孔凡彬等教师担任实验、实习课的主讲及辅导教师。
三、课程内容体系和结构
本课程目前采用华南农业大学由徐汉虹教授主编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植物化学保护学》,并参考国内外的相关优秀教材,根据我校植物保护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该课程总体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总学时共96学时,其中理论72学时,实验24学时,另有1周单列的教学实习周。
《植物化学保护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其核心是如何科学地使用农药,强调农药、有宏昌生物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指导学生根据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论合理地使用农药。主要内容涵盖植物化学保护学的基本概念、农药剂型、农药各论、有害生物抗性治理、农药与环境安全、农药生物测定与田间药效实验和农药科学合理使用等内容。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
近几年,我们开展了以教学改革为中心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强化第二课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以完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为重点。通过第二课堂和综合实验,鼓励并逐步要求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研能力。
课程团队根据学科最新发展动态,注重教学改革,积极引入全新的教学理念,结合科研和生产实践,用第一手材料进行教学,课程内容充实、新颖、丰富,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喜爱及好评。教师根据不同章节内容和生源实行因材施教。对于普通生源采取部分双语教学;对于对口生采取一些案例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感知认识,提高学生对《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的兴趣。
五、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适应新形势,课程团队分工合作,制作完成《植物化学保护学》中英文多媒体课件和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及素材库、试题库,在教学中应用多年,对提高教学效果产生了积极作用。在课件中增加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扩大学生视野。建有课程网站,学生可网上进行自主虚拟课程学习、交流和考核。
六、课程特色
1.注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60余年的发展历程,该教学团队一直在不断探索《植物化学保护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大家共同备课、撰写授课计划,以及教学方法的应用,对于新教师,要进行说课和试讲,具有丰富的教学工作经验和科学研究能力的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注重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的措施是:利用教师队伍的科研素质高的优势,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建章立制,采取切实措施,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并从多种方式鼓励学生撰写和发表科研论文;建设完善校内外《植物化学保护学》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搭建舞台。
3.安排一周教学实习,带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和实验田进行实际操作,到农药厂进行实地参观考查、动手体验农药整个生产流程等,在实习过程中,利用已学的农药学知识,在综合辨识农业有害生物有基础上,进行科学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