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发字[2005]59号
各院(系、部),院直各单位: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和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切实加强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1.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我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把全面加强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放到学校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各项改革措施、资源配置要优先保证教学工作的需要。
2. 建立教学质量管理组织系统,实行分级管理责任制。校党委会每学年至少专题研究一次教学工作,校长办公会每学期至少专题研究一次教学工作,教务处要定期召开各院(系)分管教学副院长(副主任)会议研究教学工作。各院(系)院长(主任)作为本单位教学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担负起提高教学质量的任务,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3.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要有计划地开展全校性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学习研讨活动,认真组织学习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分析我校本科教育的现状,全面更新教育观念,创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切合我院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办学思想,树立忧患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科学有效地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工作。
二、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基本建设,确保本科教学需要
4.切实把教学工作作为经费投入的重点。学校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四项教学经费,2005年不低于25%,逐年增加,到2007年要达到30%以上,用以保障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维修、教学差旅和体育维持等需要。
5.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要求,加大教学基础建设投入力度,使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宿舍面积、纸质图书册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规定标准,计算机台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等超过规定标准。
6.加大新专业实验室建设力度。每个新办专业除能够共享的实验教学资源外,再新建1-2个专用实验室,保证实验教学的需要。设立实践教学专用经费,保证实践教学经费开支,为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奠定基础。
7.加强教学经费管理。各院(系)要确保学校下拨的日常教学经费和实践教学专项经费专款专用。财务处要不定期组织经费使用情况的专项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向校长办公会汇报。
三、强化教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正常秩序
8.完善教学工作规章制度。根据教学计划管理、运行管理、质量管理和基本建设管理的需要,对现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整理修订、补充完善,使之更加科学规范。
9.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狠抓制度的落实。用制度规范教师社会兼职和校外活动,促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并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用制度规范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促使管理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管理和服务工作;用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要完善监督机制,确保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并对执行情况进行严格考核。
10.加强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各职能部门、各院(系)、教研室、实验室要做好日常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学活动的记录和档案整理工作。要将开课计划、开课任务、教学实习、考试试卷、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文档及时收集、归档,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料档案库。
11.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对于主要教学管理部门人员和各院(系)教学秘书、教务员等教学管理人员。通过业务进修、培训等措施,提高其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12.充分发挥我校引进的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功能,使我校的教学计划管理、排课、选课、考务、成绩管理、学籍管理、评教等完全实现网络化、信息化,提高管理效益。
13.严把教材入口关,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各院(系)要严格执行教材选用与评价管理办法,提高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获奖教材、面向21纪教材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的选用比例。另外,要提高主要课程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教材的比例。
四、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搞好专业课程建设
14.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调整我校的学科专业布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15.加强新办专业的建设与管理,把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起来。教务处要根据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后的实际情况,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设置专业方向,加大选修课的开设比例。通过减少课堂理论讲授学时,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试行本科生导师制,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
16. 在实施学年学分制的基础上,要对弹性学制管理进行认真的调查、论证,条件成熟后,选择1-2个专业进行弹性学制管理的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逐步扩大到所有本科专业。
17.设立教学研究专项经费。通过教学改革立项等方法,资助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教学实践探索和优质教学资源开发。
18.加强专业建设,启动校级名牌专业与特色专业建设工作。通过重点投入、重点建设、精心打造,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品牌、特色专业,带动学校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19.加强课程建设。设立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专项经费。每年建设10-20门校级精品课程,并给予专项经费资助。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搞好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经过三年左右的建设,建成100门左右的校级精品课程和10门左右的省级精品课程,并争取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突破。要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全面推广和使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果。加强语音实验室建设,大力推进基于计算机和校园网的大学英语教学。制订双语教学实施办法,积极推动双语教学工作。
20.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加快校园网工程建设,购置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鼓励教师使用国家、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采取措施鼓励教师自主研发多媒体教学课件,进一步推动多媒体辅助教学。到2006年底,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程学时要达到必修课学时30%以上。
五、健全校内评估机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1. 建立和完善教学工作奖惩制度。建立校、院(系)两级督导制度,形成以教务处、校教育教学督导办公室为主,各院(系)密切配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严格执行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稳定教学秩序。对教学水平较低的教师,要通过业务培训、进修等措施,提高其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22.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制度。认真研究专业建设评估、课程建设评估和教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评估的指标体系,加强对各教学环节的评估工作。强化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坚持教学工作评价制度化,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及指导意见反馈给校、院(系)领导。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信息员的作用,定期召开学生教学信息员会议,对学生反映的教学质量信息及时处理和反馈。
23. 加强教学评价制度建设。自2006年开始,科学制定院(系)教学评估体系,继续开展院(系)教学工作评估。并以此作为教学工作先进单位评选的主要依据,建立起长效的教学工作激励机制,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24.完善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制度。教务处要组织有关部门,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精神,修订我校的《学籍管理规定》,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需要。
25.严格考试管理,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坚决遏制考试作弊现象。不断深化考试改革,鼓励教师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与探索。规范教师的命题、制卷、监考、阅卷、成绩登录的程序和方法,提高命题的质量。逐步建立试题(卷)库,试行教考分离试点工作。
26.规范教学管理过程。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形成科学的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和管理流程。严格按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课程教学目标编写教学大纲、选用合适的教材。教师要严格按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组织教学,不得随意增减内容和学时。
六、强化教师教学工作制度,完善教师教学考核机制
27.进一步搞好高学历、高水平教师引进和使用工作,保证规模扩大后教学工作需要。自2005年起,凡不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的教师,不能充实到教学工作岗位。人事处要加大教师的引进力度,降低生师比,提高符合主讲教师资格教师比例。
28. 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自2005年始,凡不承担教学任务的教授、副教授,将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不享受教授、副教授岗位津贴,并取消其年终评优、评先资格。
29. 完善教师考核制度。把教师的业绩考核做为其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的重要依据,做为确定岗位津贴标准的必要条件。表彰和奖励在教学工作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同时,对个别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反映强烈的教师,坚决调离教师工作岗位。
30.加强中青年教师培训。健全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制度。通过在职培养、脱产进修、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等方式,改善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经过三年左右的努力,使我校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50%以上。
31.试行青年教师和本科生培养导师制。制订青年教师和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各院(系)要选择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科研业务能力。要选聘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作为本科生的导师,使学生尽早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七、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2.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各专业在修订教学大纲时,要科学合理设置实验课时,部分实验课时较多的课程实行单独设课。完善政策导向,鼓励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推动实践教学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使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的比例达到80%以上。
33.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办专业和主要基础课实验室建设,主要基础课实验要做到1人1组,专业主要课程实验要做到2人1组或1人1组,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探索实验室开放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各院(系)要加强对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与评估,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
34.严格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各院(系)要选派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作为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也可聘请科研单位、企业中的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作为毕业论文(设计)兼职指导教师,不断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要贴近实际,并注意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认真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答辩等各个环节的管理,确保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35.逐年增加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基金数量,加大对本科生的科技创新训练。教务处加强对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基金项目的管理,逐年扩大立项数量,吸收更多的学生参与;加强过程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益,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设立专项经费,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全国数学建模和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竞赛活动。
二○○五年四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