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发字[2007]2号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学工作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1、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在高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的办学理念,树立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及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质量观,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奠定思想基础。
2、加强教学工作组织领导,突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切实加强教学工作组织领导,完善由教学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全校各级领导和教职员工要重视教学工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教学工作,把提高教学质量工作落到实处。要把教学质量作为考核教学院(系)党政一把手的重要指标,把是否有利于教学工作、是否有利于教学质量提高作为考核职能部门业绩的主要依据。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教师热爱教学、政策倾斜教学、经费保证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的良好氛围。
紧紧抓住教学质量这一生命线,全力做好质量提高工作。根据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围绕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紧紧抓住教学质量这一生命线,明确目标要求,制定具体措施,扎实推进质量工程。
3、加大教学经费投入,为质量提高提供资金保证
调整学校经费支出结构,加大教学经费投入,使四项教学经费达到学费收入的30%以上,并逐年有所增加。确保本科教学活动的经费(本科生业务费、教学差旅费、教学设备仪器维修费、体育维持费)满足教学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室、实训基地、图书资料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加大对教学改革所需经费的支出力度,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资金保证。
4、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现代化建设对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按照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原则及学科专业建设的内在规律,进一步整合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注重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特别是职业教育和应用技术岗位所需要的专业。
实施名牌专业和优先发展专业建设项目。制定名牌专业和优先发展专业建设实施办法,通过专业评估,遴选定位准确、目标明晰、特色鲜明、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教学水平高、社会声誉好的本科专业列为校级名牌专业;对具有一定基础、生源好、就业率高、招生量大的专业,列为优先发展专业。通过立项的方式,对名牌专业和优先发展专业给予专项经费支持,依据专业建设目标,通过评估对项目实行滚动建设。
加强课程建设,继续实施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每年建设校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精品课程2-3门,并资助专业主要课程研制基于网络运行的高水平多媒体课件,丰富网络教学资源。
5、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按照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及高素质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的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修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符合时代需要和现代科技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按照学科专业大类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按照人才市场灵活设置专业方向。
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积极推行探究式、案例式、讨论式、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切实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本科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充分运用优质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深化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新模式,切实促进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提高。
6、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深化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加强实验、教学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改革,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健全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以项目立项的方式,积极推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加强教学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改造和更新实验设备,不断改善实验和实习教学条件,提高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训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采用多种途径建立校外产学研三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基于企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
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验和实习教学工作。从社会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业务骨干担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指导水平。
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科研经费要有利于改善教学条件,科研的最新成果要应用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更新上。教师的所有科研课题都要吸收学生参与,重点实验室和教学科研平台要对本科生开放,在科研过程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健全和完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制度,逐年增大创新基金数额。设立大学生大型竞赛活动资助基金,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摸竞赛、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服装设计与表演等各类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7、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院(系)要加强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建设,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
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和助教制度,对近几年来校工作的青年教师配备教学效果好、师德
高的
教授、副教授进行指导,发扬传、帮、带的作用,使青年教
师通过为
教授、副教授的主讲课程进行辅导,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书育人水平。实施青年教师教学技能达标制度,教学技能不达标者,不能登讲台。
坚持教师教学工作一票否决制,在职称评聘、评选先进等方面坚持教师教学工作一票否决制。对教学效果差的教师,要限期改进提高,仍不能达到要求者不再聘任从事教学工作。
坚持教授、副教授上讲台制度,保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学。把为本科生授课作为教授、副教授的基本要求。不承担教学任务者不得被聘为教授、副教授职务。被聘为教授、副教授后,如连续两年不为本科生授课,不得再聘
任其
教授、副教授职务。
8、加强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特别是教师上岗准入制度、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制度、教学责任追究制度、教学例会制度、教学工作奖惩制度、教学意见反馈制度、师生评教制度、领导听课制度等,并严格执行。规范教师与管理人员教书育人活动和岗位职责,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教学管理成为全员管理、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管理的活动;狠抓教学质量的目标管理、教学运行的过程管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规范管理及考核环节的严格管理,把科学管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每年对院(系)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对专业和课程建设状况进行评估,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价,作为评优评先的主要依据,健全教学绩效约束与激励机制。
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教师、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强化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完善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建立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
9、加强教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教师是办学之本,教风是学风之先。要加强师德建设、教风建设,通过严格的制度约束,促使优良教风的养成,使广大教师高标准实施教学工作,自觉以育人为天职。
加强学风建设。学风是一所高校文化传统、历史积淀、治学精神和育人环境的综合体现,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要通过思想教育和引导、完善学风激励和学习评价机制、健全学风建设的活动机制、完善学风监督评估机制等,分层次全方位推进学风建设,使学生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习,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促进优良学风的全面形成。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培育我校的人文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学校的文化品位。从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努力营造一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浓郁学术氛围。建立健全大学生学术讲座制度。鼓励学生组织合法社团,开展演讲赛、辩论赛、文体竞赛、学科竞赛等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七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