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是河南科技学院传统优势专业,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成立于1949年建校之初,198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5年被评为河南省名牌专业, 2008年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被确定为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专业建有“作物分子育种”和“作物栽培生理”两个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建有河南省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作物遗传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教学及科研平台;建成了“作物遗传育种”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棉花育种与分子生物学”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以及“作物分子育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主干学科“作物学”是河南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多年来,该专业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面向“三农”,以高素质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为主线推进教学改革,以黄淮区域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高产高效配套技术为重点开展科学研究,注重发挥专业对本地区农业生产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为我国农业人才培养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上世纪八十年代,小麦育种专家黄光正教授培育小麦新品种“百农3217”,累计推广2亿亩,创社会效益40亿元,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小麦栽培学专家杨永光教授完成“河南省小麦不同生态类型区及其生产技术规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期专业还选育了全国最早的兼抗枯、黄萎病高产棉花新品种“78156”和特早熟品种“百花1号”。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王清连教授带领下,农学专业快速发展,由王清连教授主持培育“百棉”系列新品种13个,累计推广3000万亩,新增效益20多亿元,其中国审品种“百棉1号”和“百棉5号”通过国家转基因农作物品种安全认定;2009年,百玉1号、百玉2号两个玉米新品种,分别通过了河南省和陕西省品种委员会审定并推广应用。2005年,由河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茹振钢教授培育的小麦品种 “百农矮抗58”通过国家审定,现已累计推广1.8亿亩,增产效益90多亿元,成为我国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十二五”时期,农学专业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几年努力,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国内知名、具备较高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声誉的特色专业;成为河南省农业生产及管理人才培养基地、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种质创新基地、高产优质农作物标准化生产研究基地,达到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各项指标要求。为达上述建设目标,学院科学修订培养方案,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扩大校企合作办学,提高办学活力,取得新建设成效。
三年来,农学专业以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方向,根据产业链条延伸定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新体系。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既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为纽带,积极发展校企合作,利用企业捐资资助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40余项;2012年,与河南中原中农良种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申报了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获教育部批准,成为我校首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三年来,专业先后引进博士研究生8名,聘请了工程院院士喻树迅为校特聘教授,师资队伍得到进一加强;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2项,获各类科研项目经费4000余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奖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由本专业主持完成的河南省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构建‘学科-专业-基地-公司-农户’新载体,培养创新型农科人才”,积极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构建校企合一、教研合一、学做合一的教学基地管理新模式,2012年取得获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