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由王振河教授主持的《微生物学》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立项。自立项之后,《微生物学》教研组深入学生实际,认真调研,最终调整并制定了 “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划分成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层、专业单项能力培养层、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层等3个有机的层次。
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层通过实验课完成,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基本专业技能;专业单项培养层主要通过教学和生产实习完成,目标是培养学生实践工作的能力,采取的手段有强化微生物无菌操作等实验技能、参观工农业生产流程、利用三下乡活动与农民交流等;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层依靠课程设计完成,毕业生在掌握上述两个层面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以一个作业员的身份到有关生产单位或者田间参加实际工作,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有关问题,达到毕业就能直接上岗从事有关生产工作的要求。
根据新制定的教学目标任务,《微生物学》教研组对该课程主要作了以下两方面的改革,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1.教材选用与建设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用教材。对于农学专业,选用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由李阜棣主编《微生物学》(第五版);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专业,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周德庆编著《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
积极推进教材建设。
王振河
教授参编了农业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学》并于2009年9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赵现方
老师参编写了“生命科学核心课程系列教材”《应用微生物学》,2013年9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同时,
赵现方
老师还以副主编的身份参与编写了《微生物学实验》,预计2014年6月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2.教学内容的调整与完善
在教学方法上,将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上,并积极采用网路步进教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武忠伟
老师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并撰写了《论<微生物学>网络课程建设的方法》一文,发表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上。
在教学手段上,引入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理论教学全程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所有主讲教师都在教学大纲的规范之下,结合各自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特色自制了电子课件PPT,并结合教学大纲的修订及时更新电子课件。2011年由
武忠伟
老师主持编制的《微生物学》课件获得河南科技学院课件大赛二等奖;2012年
武忠伟
老师的《原核微生物》课件获得河南省教育厅三等奖。
在实验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基本操作,充分利用好实验课时间严格训练,或者通过组织“微生物世界探究”等形式,激发学生钻研操作技术的热情;结合开放实验室活动,给学生开设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等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就基本具备进入实验室进行部分研究工作的能力。
在网上发布讨论专题和复习题,积极引导学生在网上论坛上进行专题讨论,作业批改通过网络显示出学生试题的得分率,从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课程考试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的考核,除了期末对理论知识的考试,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并通过专题加强学生进行综合实验的设计和开展能力。
《微生物学》教研组现有博士6人,硕士2人,本科4人;正高5人,副高6人,中级1人;45岁以上5人,35-45岁2人,35岁以下5人。本学科教师来源较广,在学科组12人来自12所不同的高校,外校毕业的教师比例达100%。主讲教师都属于“双师”型教师,同时也承担辅导和实验教学任务。《微生物学》教研组还致力于青年教师的培养,目前已派遣
武忠伟
老师去南京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王斌
老师到科技部实践锻炼。
(生命科技学院供稿,王振河撰写,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