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二、立项时间:2013.5
三、立项等级:省级
四、建设目标任务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紧密结合中原经济区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实施“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工程综合能力;与企业合作积极推行订单定向式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师资队伍与教学团队建设
按照“稳定、培养、引进”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中心,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以科研带动教学,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努力建设一支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明确教改目标的优秀教学团队。逐步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实践操作能力强、学术造诣深、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优化课程体系
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目标,新增6~8门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设计,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建设基础稳固、内容先进、面向应用的专业课程体系;与国内外IT企业深层次合作,探索出学生在校园内接触研发实战工作的课程模式。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从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创新活动、社会实践五方面的内容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达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的目的。
5.加强校企合作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进一步增加与校外IT公司、培训机构、软件外包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建立更多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企业、学校参与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工程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五、开展建设内容
1.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1)优化人才培养计划;(2)构建学生创新能力体系;(3)推进校企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4)探索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
2.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2)教师业务能力培养;(3)青年教师培养;(4)外聘企业高工或高校教师为兼职教授;(5)完善科学有效的教师管理激励制度
3.完善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1)优化课程体系,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形成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统一整体;(2)精品课程建设,积极推行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互联网络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实现核心专业主干课程网络化;(3)教材资源建设,围绕课程建设目标,进一步加大教材建设力度。
4.改革教学方式方法。(1)贯彻“3+1”的人才培养模式;(2)引入项目教学法;(3)强化学生软件设计能力。
5.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1)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2)建设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和基地。
6.加强教学管理改革,保证教学质量。(1)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完善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和院、中心实验室、实验室三级管理模式;(2)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本专业设置了嵌入式系统、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三个人才培养方向,每个专业方向负责一个模块化课程的建设,同时加强各模块化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3)激励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
六、取得成果及进展情况
1.加强青年教师引进和培养力度。新引进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7名,4名教师分别到国内知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晋升教授1名,副教授4名 。
2.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企业合作新建立了11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洛阳惠普集团专业共建合作办学,30余位学生已经开始培训。
3.加大实验室改造和仪器设备投资力度。已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达到200余万元,购买新的实验设备,对实验室设备进行更新。
七、人员组成
姓名 |
学位 |
技术职称 |
承担工作 |
赵明富 |
硕士 |
教授 |
主持制定专业综合改革方案, 负责项目总体实施 |
李国厚 |
博士 |
教授 |
人才培养方案 |
冯启高 |
博士 |
教授 |
教学团队建设 |
洪新华 |
博士 |
教授 |
师资队伍建设 |
陈付贵 |
学士 |
教授 |
课程与教学资源库建设 |
高伟增 |
博士 |
副教授 |
课外创新实践 |
张宝剑 |
硕士 |
副教授 |
教学管理、教学改革 |
余周 |
硕士 |
副教授 |
科研管理、校企合作 |
朱家义 |
学士 |
副教授 |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
高国红 |
硕士 |
副教授 |
课程与教材建设 |
李学勇 |
硕士 |
副教授 |
实习实训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