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名称:机电技术教育特色专业
二、立项时间:2009
三、项目等级:省级
四、建设目标任务:
构建一个集应用性、创新性、实践性为一体的机电技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学缘、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构建由公共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拓展教育平台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课程体系;完善产、学、研体系,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办学。逐步把该专业打造成为特色突出、省内知名的机电专业中等职教师资培养基地。
五、建设内容:
1. 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带动专业特色发展
机电技术是机、电两个学科领域融合、交叉而形成的新的学科,通过加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校级重点学科和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优选发展学科的建设步伐,形成学科特色,从而以学科带专业,以科研促专业,最终推动机电技术教育专业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2. 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以专业特色发展为根本需求,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继续贯彻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和兼职实验师工作,大力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构建良好的师资梯队。
2. 加快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
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为先导,以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为手段,以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保证,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加强对学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训。加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考核办法改革力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加强实验实习和创新基地建设,培养双师型人才
建设好物理、电工电子、数控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提高综合型、设计性实验效果,健全实验室开放工作条例。拓宽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范围,做好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和电子设计竞赛队员的培训。坚持“双证书”培养制度,提高技能训练的水平,培养“双师型”人才。
5. 加强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加强教育教学研究
实施“精品、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加强特色教材建设,建立以精品课程、网络课程为核心的专业课程群。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加强教学研究,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六、人员组成:
该专业建设负责人是
郑竹林
教授(拟换
成马利杰
博士(后)),成员有河南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2人,新乡市文明教师1人,校优秀教师7人。
姓名
|
学位
|
技术职称
|
姓名
|
学位
|
技术职称
|
郑竹林
|
硕士
|
教授
|
赵明富
|
硕士
|
教授
|
陈锡渠
|
硕士
|
教授
|
孔晓红
|
博士
|
副教授
|
胡志刚
|
学士
|
副教授
|
杜家熙
|
硕士
|
教授
|
从晓霞
|
学士
|
副教授
|
王玉萍
|
学士
|
高级实验师
|
王振宁
|
学士
|
高级实验师
|
余泽通
|
硕士
|
实验师
|
七、取得成果和进展情况
几年来,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
和广大
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机电技术教育省级特色专业在师资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成绩,主要体现在:
在师资建设上,新进青年教师6名,其中博士学位3名,硕士3名;评聘高级职称5名,其中教授3名;引进兼职教授1名,逐渐建成了一支专兼结合,学缘、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理论扎实、实践过硬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该专业教师近三年承担国家、省部级教研、科研项目10项,总经费230余万元。
在培养方案优化上,努力实现“三个结合”,即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个性发展与共性提高结合,形成了包括公共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拓展教育平台的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
在课程和教材建设上,建成计算机辅助制图、工程力学、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校级精品课程5门;出版教材15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另获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近三年累计投入350万用于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先后补充建设了机械设计、数控技术等实验室,新建机电技术实训室。新建洛阳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新乡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安阳市技工学校、新乡职业技术学院等实习实训基地。
在人才培养上,近三年为省内外中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机电专业师资180余名;该专业大学生获得国家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课外创新基金项目、课外创新实验基金项目20项;参加国家和省部级大学生竞赛获各级各类奖励2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0余项;坚持举办国家级和省级中高等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培训班,累计培训学员250名,为中原内配等企业培训员工近500名。
(机电学院供稿,
马利杰撰稿,2013年12月)